My dear friend Reader
Happy Friday!
🥐 開胃小點=本週閒聊
最近做了一個新的嘗試-把 ChatGPT 當作我的語音備忘錄。
過去一段時間,我是使用 AudioPen 這個工具來記錄我的想法,它能完美的做到將斷斷續續的語音整理成順暢的字句。但我某天突然想到,同樣的功能,是否其他 AI 工具也能做到,甚至做得更好?(畢竟 AudioPen一年也要台幣 3000 多😂)
經過我幾次嘗試,以下是我聽了吳淡如的人生實用商學院 Podcast 後,用語音記錄在 ChatGPT 的筆記與心得,我一字不漏的貼上提供給你參考。雖然有點 AI 感,但這種語音筆記只是給自己看而已,也不用追求人味,自己看的懂就好。
我目前的設定是,當我錄完我的想法後,我會直接用講的請它幫我列出三個內容,分別是 TL;DR、 300 字摘要、後續 3 個可執行動作。你也可以再追加其他內容,像是「3 到 5 個重點」、「推薦的標籤」…等等,一切由你客製化。提供給 ChatGPT 的 prompt 指令可能如下:
幫我:1) 逐字稿(精簡)2) TL;DR 1 行 3) 5 個重點條列 4) 3 個可執行後續動作(誰、期限)5) 推薦標籤。
當然你也不用每次都打那麼多字,你可以跟它約定簡單的關鍵詞或是口令,例如「依照語音筆記的處理流程整理」,或者更短的「套用語音筆記格式」、「語音筆記流程」。這麼做就可以大幅減少提取想法的時間以及摩擦力,讓每個寶貴的思緒都成為未來可能的靈感。
🧠 本週拼盤=來自他人的好內容
1. From Podcast - 吳淡如的人生實用商學院:EP2107【吳淡如】真的嗎??六十歲還能變成創新天才?
📖 300 字摘要
在這集節目中,吳淡如討論「創意是否隨年齡減退」。她指出,一般人認為年輕才是創意的黃金期,像愛因斯坦強調三十歲前要有突破,張愛玲也說「成名要趁早」。然而專家研究顯示,人可分為「概念型」與「實驗型」人才。概念型如天才型人物,往往年輕時即展露頭角,但隨著時間可能困在舊有成就與方法中。實驗型人才則透過持續實驗、學習與修正,不斷跟上時代潮流,平均在 49 歲仍可有創新成果。例子包括達文西 49 歲創作《最後的晚餐》、張忠謀 50 多歲創辦台積電,以及查理·芒格與巴菲特在高齡仍保持創意與成就。這顯示創意不受年齡限制,關鍵在於是否持續學習與擁抱新科技。我個人非常認同這種「實驗型」的路徑,也因此嘗試用新時代的工具-ChatGPT 作為語音備忘錄,來吸收新知與激發新的思考方式。
TL;DR(1 行)
創意不受年齡限制,持續學習、實驗與擁抱新科技才是關鍵。
3–5 個重點整理
- 傳統觀點:愛因斯坦、張愛玲等認為年輕時才是創意黃金期。
- 研究區分兩類人才:概念型(天才型,早成名)與實驗型(持續累積、晚熟型)。
- 實驗型人才往往在中年甚至晚年仍能有重大創新。
- 例子:達文西 49 歲創作《最後的晚餐》、張忠謀 50 多歲創立台積電。
- 查理·芒格、巴菲特證明高齡仍能保持閱讀、思考與創意。
後續 3 個可執行動作
- 建立學習與實驗清單:每月規劃一項新知識或新工具的嘗試(負責人:自己,期限:本月開始)。
- 知識整理輸出:每週將語音備忘錄轉寫,萃取 3 個洞察並上傳到 Notion(負責人:自己,期限:每週固定時間)。
- 案例對照學習:挑選一位中晚年仍具創意的典範人物,研究其方法並寫心得(負責人:自己,期限:2 週內)。
2. From Podcast - My First Millions: The Blueprint for living a Dope Life | Tim Ferriss
一直很有含金量的 Podcast《My First Millions》 這集的來賓是大咖 Tim Ferriss,針對「過個超棒的生活的藍圖」進行深聊,又是一個有超多重點的一集。有太多想要講!我挑了其中兩個最有感的來分享,分別是「身分多元化」、「脫稿日」。
身分多元化:
我們常常會把自己限制在單一角色:上班族、爸媽、某個專業身份。但其實,人可以同時有很多身分。今天是創作者,明天是旅人,後天也可以只是個安靜喝咖啡的人。這樣做的好處是:某個角色卡住時,人生不會整個停擺,因為還有別的面向能支撐你。這有點類似 Kobe Bryant 為自己設定的「黑曼巴」,一踏上球場他就能轉換成這個角色,激發出自己最強的潛能。我們也可以為自己依照設定多個角色,讓人生更多元、更有趣。
脫稿日:
這個超酷的概念是主持人 Shane Puri 提到的。「脫稿日」的精神,就是刻意跳脫日常規律,替生活加點新鮮感。他分享他是過的兩個體驗:他曾經直接請專業籃球教練帶他上一整天的訓練課,體驗職業選手的日常;還有一次,他封鎖一整天的時間,花了全部的時間重溫《哈利波特》,徹底沉浸在他小時候最愛的世界裡。這樣的安排當然不是在追求效率,而是讓自己打破慣性、激發創意,並重新找到單純的快樂。
我們也可以像安排約會一樣,把「脫稿日」計劃先放進行事曆,頻率大約兩週一次,在這一天去試試新體驗(像去上陌生課程、在陌生城市散步)、重溫童年回憶,或單純專注在一件平常沒時間做的事。最後,記錄當天的感受,慢慢累積屬於自己的生活設計。
這剛好呼應了本週的文章-比爾・蓋茲的故事,他每年都會進行一到兩次的 Think Week,這其實也是一種脫稿日,只是他將時間延長到了一週,在這一段時間內,完全沈浸在自己有興趣的書籍、、論文等,並將其中得到的靈感反饋到生活以及事業當中。
我已經迫不及待要在行事曆上標記我的脫稿日了!
🍜 私房料理=本週文章
〈《原始碼:成為比爾.蓋茲》:用好奇心修煉你最初的 500 小時,成為最好版本的你〉
我在這篇文章探討比爾・蓋茲在創立微軟之前的成長過程,強調他如何將興趣磨練成技能的關鍵 500 小時,以及他不斷循著好奇心逐漸升級的精神。最後,我試著設計自己的關鍵 500 小時,並設立界線保護自己的好奇心,以確保自己有辦法持續的學習與成長。
請點擊以下連結了解更多。
📖 文字版(部落格)
謝謝你看到這裡。
📮 最近有什麼新靈感嗎?歡迎回信與我分享
📤 覺得這期內容對你有幫助嗎?歡迎轉發給朋友
記得替行事曆留點空白,讓靈感自在發酵
週末找時間好好耍廢,我們下週五見!
日日安好
你的朋友
Glenn 格藍